• PG电子(中国区)人生就是博

    一进被窝就皮肤瘙痒?可能是冬季湿疹!5个错误习惯让它比夏天更猖獗!
      2024/12/17| 阅读次数:281

    冬季来临,气温直线下降,空气干燥,身上皮肤瘙痒的问题就“不请自来”了,尤其晚上洗了澡,身体暖暖地进被窝,结果没一会儿就觉得浑身痒,而且越到睡前越觉得痒,经常痒得人一夜难眠。


    这就是冬季湿疹找上门了,不要以为只有阴雨连绵、潮湿多雾的季节才会长湿疹,其实冬季也是湿疹的高发期,而且这大多数都跟“湿”也什么关系。


    湿疹跟“湿”没关系


    冬季湿疹又称乏脂性湿疹、裂纹性湿疹,根本原因是皮肤干燥缺水而导致了损伤。


    它常表现为皮肤干燥,表皮有细裂纹,皮肤呈淡红色,裂纹处红色更明显,好比干旱的河床或者田地,看起来有很多裂口。甚至,干得开裂的地方,可能会很深,偶尔会引起疼痛、渗血的表现。


    这种湿疹多见于四肢,特别是小腿皮脂腺少,更容易发生。


    所以总结冬天湿疹主要是“干”的问题,而一进被窝就痒是因为被窝暖和,湿疹在在受到温度升高时对皮肤的刺激性更大,如果再加上使用了电热毯等加热设备,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,则瘙痒情况则更加严重。


    此外如年龄老化、环境干燥、洗澡时间太长、水温过高、皮肤过度清洁、使用某些药物(如利尿剂、抗雄激素药物、维甲酸类药物)、内分泌功能减退等也都是诱发、加重湿疹的重要原因。


    5个加重湿疹的错误行为

    01
    饮食太放纵


    酒精饮品、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鱼、虾、蟹等容易引发过敏的食物摄入体内后,极有可能诱发湿疹。所以对于湿疹人群的饮食安排更要格外谨慎,严格把关食物的种类与成分。



    02
    衣服穿太紧


    穿衣过紧且不透气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,进而加重过敏、瘙痒等症状。建议衣物选择宽松透气的,特别是内衣,选纯棉的材质。



    03
    房间里温湿度不合适


    室内的温度与湿度若不适宜,无论是温度过高或过低,还是湿度过大或过小,都会对湿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。


    建议室内温度控制在23°C-25°C,湿度控制在40%-60%,适宜的湿度能防止皮肤干燥,避免皮肤屏障功能受损,从而阻止湿疹症状地加重。



    04
    外出不防晒


    紫外线会使皮肤表面的蛋白质发生变性,进而引发皮疹、瘙痒等一系列不适症状。即使在冬季湿疹患者也要做好防晒工作,优先选择物理防晒法,携带并使用遮阳伞、遮阳帽等,以降低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。



    05
    洗澡水太烫、频次太频繁

    建议洗澡时水温不宜过高,以不超过45℃为佳,洗澡时长不超过15min;洗澡的次数不宜过频,冬季年轻人可2-3天洗一次,老年人可3-5天洗一次;


    避免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,可选择一些具有保湿功效的、温和的沐浴露,少用或不用沐浴产品更佳。


    冬季湿疹治疗重点
    保湿、止痒两手抓


    确诊为湿疹后,尽快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,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和保湿护理。



    01
    局部药物治疗


    激素类药膏:例如氢化可的松、莫米松、氟轻松等,可以迅速减轻炎症和瘙痒。

    非激素类药膏:例如赛庚啶乳膏等,适用于对激素类药膏有顾虑或不适合使用激素的情况,适合长期使用。



    赛庚啶是一种抗过敏药,不含激素,不仅能阻断组胺H1受体,还能拮抗5-羟色胺、胆碱和抑郁素等多种神经递质的作用,因此具有抗过敏、抗5-羟色胺、抗胆碱、抗抑郁和中枢镇静等多种药理作用。


    • 赛庚啶乳膏治疗湿疹,止痒效果立竿见影,有效缓解皮肤瘙痒;

    • 外用乳膏全身吸收量少,不用担心口服嗜睡的副作用,减轻肝肾负担;

    • 不含激素、防腐剂,可以放心使用;

    • 质地清爽,温和0刺激,不伤皮肤。


    02
    保湿护理

    秋冬季用保湿度更高的霜剂,夏季可选择舒适度好的乳剂。有证据表明,含有神经酰胺混合物的乳、霜比传统保湿剂更有利于减少皮肤水分流失。


    • 每日使用润肤剂至少2次;

    • 洗手或洗澡后立即使用润肤剂;

    • 用量一定要足量,可参考成人每周保湿品的推荐用量250-500g。



    冬季,大家尤其要注意皮肤护理与日常防护。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,时刻保持皮肤湿润,饮食上也要增加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,以增强皮肤抵抗力。若症状严重,应及时就医,遵循医嘱使用药物。


   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,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冬季湿疹,保护皮肤健康,享受舒适温暖的冬季。


    参考文献
    [1]林桂艳,邓列华,胡云峰,陈信生,赵刚,罗育武.润燥止痒胶囊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及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[J].暨南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与医学版),2010,31(6):608-610.DOI:10.3969/j.issn.1000-9965.2010.06.018.

    【声明】文章内容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,仅供交流、学习。


    关联产品
    CopyRight © 2025 pg电子有限pg电子  版权所有  苏ICP备19066658号 免责声明  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网站地图  所有标签 
    CopyRight © 2025 pg电子有限pg电子  版权所有  苏ICP备19066658号 免责声明  中环互联网常州网站建设网站地图  所有标签